[ 字体大小 :  小   中   大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惠州要闻
大亚湾3处建筑被确定为历史建筑 背后故事令人回味
时间 : 2025-01-10 18:18:00   来源 : 惠州文明网

  近日,惠州市政府公布市第三批历史建筑,大亚湾开发区3处建筑被确定为历史建筑,为位于澳头街道妈庙村三组的李氏宅居楼、李氏兄弟楼、李番鬼英楼,均为居住建筑。这也是大亚湾开发区首次有建筑被确定为历史建筑。

  三处建筑比邻各具特色

  此次被确定为惠州历史建筑的3处建筑都位于妈庙村三组马角街,3处建筑比邻,各具特色。

  位于妈庙村马角街126号的李番鬼英楼始建于清末,是一处中西结合风格的建筑,共5层,砖混结构。外墙上“李番鬼英”4个大字赫然在目,这是李英的孙辈于1990年为纪念李英特意写的。

  

李番鬼英楼。

  李英1869年出生于妈庙村,有个哥哥叫李春奇。他们少年时学得一身好武艺,通晓“李家鬼脚”和“李家拳”等功夫。由于家境贫穷,李英17岁出外谋生,在往来香港与南非之间的英国船舶上做了海员。据传,有一次,一名美国拳王故意挑衅,侮辱中国人,并扬言要和中国人比武,称若中国人获胜,即奖赏2桶黄金;若被打败,则为其做3年苦工;若被打死,则各安天命。李英上前接受挑战,以“李家鬼脚”将其打败。后来,李英回到妈庙村,买地建筑碉楼。据李英的孙辈介绍,李英曾在美国旧金山待了3年,为反对美国人的欺压,他加入了“致公堂”。每当外国人欺压华人时,李英就挺身而出与之斗争,华人纷纷称其为“番(反)鬼”。

  

李氏兄弟楼。

  据村里的老人讲,马角街102号“李氏兄弟楼”和134号“李氏宅居楼”为吕氏两兄弟所建,至今有90多年的历史,其中102号是大哥吕良所建,134号是二弟吕稳设计建造,都是中西风格交融的居住建筑。定居妈庙村后,吕氏兄弟改姓妈庙村大姓“李”,以求子孙后代在本村安居乐业、发扬光大。

  102号“李氏兄弟楼”是一栋3层建筑。最具特色的是第三层为柱廊式三开间,立有4个方墩和3个拱圈,砖拱上方有灰雕装饰的四瓣花,象征着幸福和喜悦;方墩之间的栏杆为陶瓷绿色瓶式栏杆,非常有岭南特色。据村民描述,“李氏兄弟楼”隔壁原有另外一栋房屋,早年出租后发生火灾被烧毁。大火也殃及“李氏兄弟楼”,如今其墙身仍有灰黑色痕迹。

  134号“李氏宅居楼”是一处柱廊式4层建筑,砖混结构。建筑既有客家人的围屋特征,也有中西结合的影子:入口处矮墙围合出一个小院;一层三个门窗是西洋风格的拱圈,拱圈内装饰浮雕为中式的荷花、喜字等图案。几年前,大亚湾开发区当代油画院院长李子行将这座老建筑接手过来“修旧如旧”,打造成“惠州大亚湾区当代油画院”。如今该建筑也成为村里吸引游客、文旅融合的新亮点。

  探索“古村+影视”“古村+节庆”旅游业态

  根据《惠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建成五十年以上且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符合相关条件的建筑物、构筑物,可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为历史建筑。

  妈庙村是一个拥有3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以其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建筑群,被誉为“大亚湾畔的建筑博物馆”。从清代内陆的客家围屋到沿海地区的碉楼,再到独具特色的渔家石头屋,中西建筑文化在此交汇融合。这些古建筑如同一部历史长卷,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承载着妈庙村人的乡愁。如今,许多房屋的主人已远赴他乡,碉楼大多空置,唯有那斑驳的墙体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

  

李氏宅居楼。

  近年来,妈庙村党总支部坚持党建引领促乡村振兴,用好党建主题公园、古建筑等旅游资源,实现集体经济增收,老百姓生活日趋富足。为了突出历史传承、守护文化记忆、彰显文旅特色亮点,村里将依托古建筑的优势,探索发展“古村+影视”“古村+节庆”等特色乡村旅游业态,开发摄影工作室、服装道具租赁、国风茶馆、农家乐、民宿等多元化产业,将村庄打造成历史文旅示范村。(惠州日报记者匡湘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