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大小 :  小   中   大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惠州要闻
惠州推动农业固废“无废”治理赋能“百千万工程”
时间 : 2025-01-10 18:32:00   来源 : 惠州文明网

  新型高效肥料和科学施肥技术为农民省时、省工、省肥;玉米秆、稻草等粉碎处理后制成牛羊的口粮和菌菇的“营养剂”;破损农膜和废旧塑料搭乘回收快车各归其所;生活垃圾无害化、一体化处理让乡村“面子”常新,“里子”常美;“无废乡村”理念注入乡村,推动农旅、生态农业起飞……惠州走出了一条农业固废“无废”治理的坚实路子。

  治理农业固废,共建绿水青山。近年来,惠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拓展和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聚焦农业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锚定推动现代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为“百千万工程”注入绿色新动能。

  

惠州众原环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打造农业固废全链条“三化”,推动现代农业提档升级

  作为广东农业大市、粮食主产区之一,惠州始终将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全力以赴保障粮食生产。近年来,随着化肥减量增效“三新”(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机具)配套示范区建立、各种新型高效肥料和科学施肥技术的集成示范推广,农业绿色化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以前在水稻生育期,至少要施四五次肥料,肥量大;现在采用侧深施肥新技术,只需要施肥一两次,不仅节省人工成本,每亩地还能省下不少肥料成本,省到就是赚到。”惠阳区平潭镇种粮大户曾叔高兴地说着,他对新一年种粮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作为农业大镇,近年来,惠阳区平潭镇、良井镇和永湖镇共建设粮食作物示范40000多亩次,集成示范推广叶面肥+无人机喷施、稻秆粉碎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和科学施肥技术,促进化肥减量3%以上,实现耕地地力和化肥减量双提升。同时,建立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核心示范区,累计示范推广2500多亩次,每亩节本增效150元,实现化肥用量和农业面源污染双减少。2020年以来,共示范推广应用粮食作物配方肥等新型肥料3000多吨,涉及项目肥料补贴约300万元,惠及农户约6000人次。通过发展绿色低碳农业,惠州农业农村绿色共富的图景愈发动人。

  惠州重点打造农业固废全链条“三化”(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推动现代农业提档升级,助力县域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收集的秸秆经粉碎用于栽培草菇,草菇收获后,菌渣经处理制成有机肥……在博罗县观音阁镇和湖镇镇,3家有机肥厂预计每年回收处理秸秆量达11万吨;收集玉米、稻草、花生、甘蔗尾等秸秆,经过粉碎、装袋等程序,制作成牛羊爱吃的青饲料进行出售,在博罗县石坝镇宏联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秸秆循环利用模式有效促进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惠州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在博罗县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工作,因材施策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做好秸秆“还田+离田”循环利用,促进秸秆减量化、集中资源化处理。在此过程中,通过构建“村级行政单位收集—镇级行政单位预处理—资源化处理中心集中运输处理”新型秸秆收储运体系,打破了秸秆焚烧的高污染传统做法。2023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03%。

  绿色种养推动农业“向绿而行”。在畜禽养殖方面,目前全市已建立7个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处理中心和1个区域性粪污处理中心,我市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为100%。全市共备案畜禽养殖场336家,通过引导养殖场采取沼气生产、微生物降解、有机肥生产等多种处理方式,综合利用废弃资源,促进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2024年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通过规模资源化处理农业废弃物,可大量生产有机肥,推动镇村区域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双赢。

  聚力治理农业“白色污染”,助推镇村污染防治攻坚

  破损残留的农用薄膜、废旧塑料包装袋等,是农业农村“闻之色变”的“白色污染”,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生长,甚至会导致牲畜误食,引发死亡,还会污染空气、危及人体健康。

  近年来,惠州聚力治理农业“白色污染”,通过完善农膜收运处理体系、健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等,促进农膜科学使用回收,消除土壤污染隐患,助力镇村污染防治攻坚。

  目前,在惠阳区的玉米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区、惠东县的马铃薯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区、博罗县的4个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龙门县的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区等7个示范区域设立了废弃农膜回收点,通过镇街保洁工人或者委托第三方长期开展农膜回收服务。2024年上半年,全市农膜回收率88.77%,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同时,按照“谁生产、经营,谁回收”的原则履行相应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义务,在县(区)示范区域和各农药经营点设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市县两级开展巡查,督促各农药经营点做好回收工作。结合农业项目实施,检查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情况。在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建设的农业项目示范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100%。2024年上半年,全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79.3%,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农业垃圾各归其所。如今,走进惠州各乡村,田间地头一片生机勃勃。不仅如此,惠州通过开展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整治行动,让乡村绿美颜值不断提升。

  走进惠城区河南岸街道马庄村,道路干净整洁,全新升级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点(站)有序运转,过往的村民自觉把生活垃圾投进全新的垃圾分类投放桶。“这些年,村里的村容村貌整洁了很多,大家住得也更舒服了。现在垃圾分类设施更完善了,我们也要自觉去维护村里的环境。”村民纷纷达成共识。

  自2023年推动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以来,惠州已基本建成农村垃圾分类收运体系。2024年,选取河南岸街道湖山村、马庄村,龙丰街道共联村共3个城中村作为新的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升级改造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点(站)9个、更新更换垃圾分类投放桶点364个。全面推动生活垃圾收集点设施配置和提标升级,全市9981个自然村生活垃圾收集点实现全覆盖。

  截至2024年12月24日,全市对1240个村(居)开展农村环境卫生专项整治行动1.14万场,清理各类垃圾43.57万吨。我市已在全省率先实现原生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100%无害化处理及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能力全省排名靠前。

  建立“无废”治理生态新产业,助推城乡高质量发展

  惠州通过开展县镇村“无废”试点建设、打造农旅融合农业新业态、建立“无废”治理生态新产业,助推城乡高质量发展。

  位于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的幸福村,是远近闻名的明星村,这里不仅是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先生的故乡,还是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在这里,有一条2022年惠州市“最美农村路”——“幸福路”,犹如乡村山野间的飘带,串联起沿途优美的风景、丰富的农文旅项目等。

  据了解,仲恺高新区正以幸福村、玳瑁村为试点,开展“无废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推动“无废城市”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其中,幸福村将“无废”理念融入基础建设中,计划打造6公里的环幸福村水库绿道,建设美丽休闲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无废”示范村,全面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在距离幸福村不远的市级农业公园奥莉农场,一个“无废乡村”的农旅融合新业态正加速形成。

  每到收获的季节,奥莉农场便稻浪翻涌、蔬果飘香。在已开发的800亩生产基地内,年种植水稻、蔬果等农产品约770亩,年产值可达470万元。奥莉农场相关负责人介绍,将依托自身集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农产品采摘、农业科普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项目优势,开发新的旅游经济,计划创新开展“无废”亲子游、研学游示范项目,促进学生、游客、居民树立“无废”意识,广泛宣传“无废”理念。

  新业态、新产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博罗县承建国家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重点投资2.36亿元实施粪污综合利用和秸秆废弃物有机肥资源化,通过与惠州众原环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政企合作,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经济新模式。

  走进博罗县石坝镇的众原公司可以看到,自动化、智能化、全封闭式的有机肥生产线正全面运转。“通过生物技术,把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前端是环保处理,后端生产生物有机肥、饲料、生物菌剂等产品,再重新用于农业生产中,全面打造‘养殖业—畜禽粪污—生物有机肥—土壤改良—种植业’生态循环农业经济新模式。”众原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通过这种模式,每年可推进10万亩农田的深度改良,实现当地农业种养内循环与生态农业产业闭环,推动建立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惠州农业品牌与商标,助力惠州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通讯员单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