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大小 :  小   中   大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好人之城 > 焦点图片
李芬:“外来媳妇”挑大梁 乡村振兴闯新路
时间 : 2022-06-09 11:11:00   来源 : 惠州文明网

  戴着黑框眼镜,扎着高高的马尾辫,一口流利的客家话……初见李芬,完全想象不到她是一个来自湖北的“外来媳妇”。2005年嫁到博罗县麻陂镇塘尾村的她,没想过自己会当上村官,成为塘尾村的“领头雁”。村民们也没有想到,这个“外来媳妇”还真有本事,在短短几年时间,就带领塘尾从省定贫困村跃升为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从“没想到”到“要做到”,再到“做成功”,塘尾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芬在麻陂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坚持以党建引领促乡村振兴,用实干和担当改变乡村面貌,用真心和真情赢得村民的赞誉。打赢脱贫攻坚,再战乡村振兴。如今,李芬信心满满,干劲十足,她积极引进百合花种植基地、葡萄园等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群众就业,带领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李芬(左)在与村民交流。图片来源: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整治环境

  完善基础设施 提升村容村貌

  村道宽敞整洁,庭院错落有致,花草绿意盎然,壁画鲜艳生动……走进塘尾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宁静的美丽乡村景象。很难想象,过去这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村落。

  “一到晚上就黑黢黢的,下雨天走两步就满脚泥。”李芬还记得,十多年前她和丈夫回到塘尾村时的情形,“村里的路都是泥路,房子也比较破旧,没有什么公共设施。”

  时间长了,她和一些村民熟悉起来,得知他们种的蔬果、养的鸡鸭卖不出去,李芬就帮忙购买、推销。左邻右舍有事找到她,她也会尽力帮忙。渐渐大家都知道,这个“外来媳妇”挺热心的。

  2017年,村“两委”换届,李芬抱着“为村里做点事”的想法报名参选,顺利当选村委会主任,但感觉压力也不小,“我几乎没有乡村工作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塘尾村位于麻陂镇东北部,下辖14个村民小组,600多户共2800多人,当时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45户139人。当时脱贫攻坚是重点工作,李芬带领村干部先从贫困户走起,挨家挨户去探访。孩子上学缺学费的,危房要改造的,生病要申请救助的……她都一一记下来并落实帮扶政策。

  从贫困户家里出来,她也不着急离开,而是顺道去贫困户的邻居家里坐坐,多听村民的意见和建议。

  “起初我只能讲‘不咸不淡’的客家话,跟村民聊多了,客家话就越来越好了。”李芬说,一个多月走下来,她打开了思路,“要改变村子落后的面貌,得先有一个好的环境。”

  于是,李芬带领村干部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一开始村民不太理解,李芬就带着村干部利用晚上的时间,到各个村民小组召集户代表开会,“讲我们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以及怎样做等等,争取村民的支持。”

  村民思想做通了,工作就顺了。在驻村帮扶团队和帮扶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塘尾村陆续完善了村道硬底化和亮化,做好了村里的绿化,修建污水处理设施,打造党建文化公园,完成一批危房改造,建起五保户集中安置房……到2020年,塘尾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贫困户全部脱贫,还成为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上任几年就让村里大变样,这个‘外来媳妇’相当可以。”说起李芬,65岁的村民陈寿才竖起大拇指点赞道。

  发展产业

  引进两个项目 促进村民增收

  “乡村要振兴,不仅要改善环境,还得有产业支撑。”2020年成为塘尾村党总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后,李芬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发展什么产业好呢?李芬开始分析村里的实际情况。塘尾村山清水秀,土地肥沃,但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不少田地闲置。“还是得发展种植业,上规模的。”

  为此,李芬带领村干部集中流转了100多亩土地,并积极引进有意向发展种植产业的企业。“当时我们正在找连片的土地,正好塘尾村‘有现成的’,我们就选择了这里。”博罗中和园艺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章华敏说,公司落户后,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方式种植百合花。

  章华敏介绍,百合花基地约110亩,每年秋天种植,春节前后上市,年销售总额400万元左右,主要直销香港、深圳等地。前两年,章华敏在村里的帮助下,又流转了30亩土地,种植阳光玫瑰葡萄,年销售额12万元左右。

  有了百合花基地和葡萄园,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的腰包也慢慢鼓起来了。“通过土地出租和入股等形式,我们村集体收入从原来的0.64万元,提高到目前的约40万元。”李芬介绍,村民也因为有了土地租金和就业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味。

  56岁的塘尾村村民钟惠娣是博罗中和园艺农业有限公司的员工,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工资,她家里的2亩地出租给公司,每年租金约2000元。“我们这个年纪,出去打工也不现实,能在家门口工作,既有租金收入,还能照顾家庭,挺好的。”

  6月初,一串串成形的葡萄青翠欲滴,再过半个月就可采摘。钟惠娣等10多位员工忙不过来时,章华敏就会在村里招聘一批短工,“每人每天140元,高峰期要招二三十人。”

  引进百合花基地和葡萄园闯出的成功路子,给了李芬更大的信心。“我们会继续走种植产业振兴乡村的路子,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村民增收致富。”(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通讯员陈惠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