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自然资源局着力谋空间强保障守红线优生态
科学统筹精准配置 筑牢绿美惠州生态屏障
4月21日上午,惠州市2024年世界地球日湿地研学暨自然资源法治文化园普法宣传活动在市区金山湖湿地公园举行。
今年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什么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今年世界地球日的口号是什么?”“保护水环境,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洗衣粉?”……4月21日上午,雨后的金山湖湿地公园草木葱郁、水清如碧。在美不胜收的景色中,惠州市2024年世界地球日湿地研学暨自然资源法治文化园普法宣传活动举行,一系列地球日知识科普、湿地主题亲子游园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带着孩子积极参与、踊跃答题,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近年来,惠州坚定不移推动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全市自然资源部门科学统筹规划,精准配置资源,加强重大项目自然资源服务支撑,划定“三区三线”,严守耕地和生态红线,深入推进生态修复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厚植绿色生态底色,推进绿美惠州生态建设,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为建设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筑牢生态屏障。
推进绿美惠州生态建设,红树林成“金树林”
俯瞰惠东考洲洋,大小不一的红树林湿地,星星点点地点缀在稔平半岛漫长的海岸线上,在海与陆间筑起一道“绿色长城”,为海洋生物撑起一片理想家园,也给候鸟提供一个越冬地和迁徙中转站。
去年底,广东省林业局发布了2023年广东省省级重要湿地名录,惠州2处湿地入选,都位于惠东,分别是好招楼红树林和盐洲红树林湿地。惠东是广东省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之一,当前红树林面积近11000亩,约占我市红树林面积的94%。
当前,海洋经济已成为惠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蓝色引擎”,在我市重点实施的海湾整治及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中,考洲洋美丽海湾建设便是一道亮丽风景线。
“2023年,省下达我市300万元专项资金,对考洲洋已有红树林区域补植修复1000亩。”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我市海洋生态修复工作稳步有序开展,持续推进了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大力创建了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加强海岸线整治修复的管理工作,为我市建设“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海洋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据介绍,2023年我市红树林保护修复任务完成率位列全省前茅,省厅安排红树林造林任务奖励指标共1026.6亩,成为省内首个获得省级造林奖励指标的地市。
如今,红树林成为名副其实的“金树林”。通过实施红树林修复营造,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推进了当地的乡村振兴发展。惠东好招楼湿地公园、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等一批湿地公园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景点。
不只是海洋生态修复,我市还加快推进绿色矿山治理。在龙门县龙江镇罗洞村旁废弃的公塘石场矿区,两个矿坑积水成湖,周边道路和杂草都已清理干净。目前,这里正打造环湖生态公园,丰富群众的休闲生活。
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局不断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积极推进省下达惠州2023年历史遗留矿山102公顷生态修复工作,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完成有责任主体矿山51.36公顷,完成历史遗留矿山62.7公顷。同时,有序推进在采矿山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生产经营,当前全市20家持证在采矿山已100%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
红树林种植、矿山生态修复是全市自然资源部门加快推进生态建设的缩影。该负责人介绍,2024年是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关键之年。全市自然资源部门将进一步大力推进绿色矿业发展,强化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管理,加快推进万亩级红树林创建工作,筑牢海洋生态保护屏障。
建立“4+1”田长体系,严守耕地红线
“每个礼拜在田间巡视一遍,发现有耕地违法行为,就拍照取证上传巡田APP。”博罗县石湾镇黄西村埔心二村民小组绿油油的田埂上,田长公示牌特别显眼,上面详细标明了四级田长的姓名和联系方式,田长职责、监督举报电话等信息也一目了然。作为网格田长,村民小组长姚伟喜自从有了这个“新身份”,每周都会固定抽出时间围着村民小组400多亩耕地走一圈,参与到保护耕地保护粮食的工作中。
耕地是城市稳定发展的“生命线”,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随着城市建设加速,从源头遏制违法占耕是关键,推行田长制则成为重要抓手。
“作为广东省的农业大市和粮食主产区之一,全面推行田长制,是惠州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强化耕地保护监管的重要举措。”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惠州已正式印发《惠州市全面推行田长制工作方案》,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田长和网格田长“4+1”田长体系和责任体系,划定8059个网格,初步形成“人田对应”的耕地保护责任工作格局,并通过巡田APP,实现耕地“一图统管、一键反馈、一网共治”管理。
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惠州坚持保发展和守红线并重,始终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推进田长制,落实硬措施,足额足量地完成耕地保护任务,不断提升耕地保护管理水平,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在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700余亩的垦造水田项目里,绿油油的禾苗正在茁壮成长。通过集中规划、连片改造,昔日低效零散的土地变成“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生产区,田间水利焕然一新,连片稻田成为亮丽的乡村风景线。
垦造水田是落实耕地保护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举措。该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在加强耕地保护的同时,进一步严格落实耕地“双平衡”,大力推进垦造水田项目实施,强化节约集约用地,在助推我市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城市产业发展创造空间。
2023年,在“占补平衡”方面,我市完成新建深圳至深汕特别合作区铁路项目(惠州段)等244个批次占补平衡审核工作,全部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确保全市建设占用耕地保质保量补充到位。2023年,省下达我市垦造水田任务3400亩,目前已动工垦造水田项目共12个,计划新增水田面积3715亩。
完善资源配置顶层设计,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中,惠州拥有丰富的山、水、林、田、湖、草、地、矿、海等自然资源,这也是我市发展的最大优势之一。
一直以来,惠州深入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始终聚焦山水林田湖海城兼备的国土空间要素特征,统筹布局生态空间,在高效支撑城市建设同时不断厚植城市生态基底。
“如何发挥好、利用好、保护好这些资源,强化规划统筹引领、精准配置资源是关键。”
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自然资源要素管控部门,该局坚持从源头到供给各环节全流程地将资源守护好、管理好,合理高效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能,这需要从顶层设计上作好规划,统筹配置。
2023年8月底,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惠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惠州要以“三区三线”为基础,整体谋划由市域生态发展区、城市发展区、海洋发展区构成的“1+1+1”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将生态发展区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花园”,推动城市发展区建设集聚高效的“活力城市”,依托海洋发展区塑造兼具经济发展动力和宜居品质的“魅力海湾”。
据介绍,规划划定全市陆域生态保护红线2101.15平方公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1400.90平方公里。“保护好惠州山水就是守住城市未来,就是守住城市的‘金山银山’。”该负责人介绍,规划就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底图,惠州将层层完善相关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切实发挥城市生态优势,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精准配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70%以上用于工业项目及其配套建设。”该负责人表示,2023年,该局全力推进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上报审批,进一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强化土地资源要素保障,高效保障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和指标配置,推动重大项目快速落地。
2023年,惠州不断提升空间服务保障效率,深化土地供应体系改革,推动资源要素向产业园区集中,全年总计保障建设用地规模13767.15亩,其中用于工业及配套设施10102.66亩,占比73.38%。
乡村振兴建设项目土地要素保障也是重点。2023年,惠州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中安排10%专项保障乡村振兴新增建设用地的需求,积极高效组织建设用地报批,为我市“百千万工程”实施提供用地要素保障。
文 惠州日报记者邱若蓉 通讯员邹铭
图 惠州日报记者邱若蓉 通讯员邹铭 唐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