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大小 :  小   中   大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单位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成立16周年
时间 : 2024-12-16 09:23:00   来源 :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锚定“打造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惠州样板”目标,全市卫生健康系统立足本职主动思考科学谋划,致力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切实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清单,转化为深化改革的任务清单,在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持续发力,全面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为生动展示我市卫健系统以改革创新精神奋力开创发展新局面的新举措新成果,深度挖掘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惠州实践筑牢健康根基中涌现出来的各路先锋,以学习先进典型凝聚奋进力量,即日起策划推出“聚焦先锋榜 医疗满意在人民”系列报道,首期聚焦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敬请关注。

  时光荏苒,盛事如约。2024年12月16日,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院”)迎来建院16周年。

  16年,是飞逝的时光——惊心动魄的救治现场,每一分、每一秒乃至每一毫秒,皆承载着生命的重量。市一院医务工作者们与时间竞速,疾步迈入惠州医疗领域第一方阵。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迎来建院16周年。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16年,是积淀的厚重——医疗民生,责任重大,市一院改革迎难而上、刀刃向内,在智慧医疗、“八大中心”建设等多个领域持续探索,打破学科壁垒,为疑难危重患者筑起生命防线。

  16年,是奋进的历程——市一院全体工作者们呕心沥血,倾心奉献,创新求变,跨越前行,骄人成绩层出不穷,济世为民、救死扶伤的感人佳话传颂不息。

  今日,追寻时光的脚步,翻开市一院的历史卷章,细品其风雨兼程的来路,亦眺望其星辰大海的未来。

  有“领航高度”

  党建引领 铸就医院发展新航标

  16年坚守初心,在鲜红党旗的映照下,市一院秉承“救死扶伤,仁心惠民”的宗旨,以精湛的医疗技术治愈患者,用深厚的人文关怀温暖患者,大医精神在这里薪火相传。

  在这里,党建是“红色引擎”,驱动着市一院文化的蓬勃发展,使“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医疗实践的每一个环节。16年来,市一院党委紧扣时代脉搏,通过常态化开展党委理论学习、医德医风建设以及红色医疗史挖掘等方式,凝练出“医善在心,医技在手”的价值理念,使医院文化具有深厚红色底蕴,筑牢底线思维,涵养医学人文,铸就了医院发展的新航标。

  在这里,党建是“品牌基石”,市一院党委构建品牌矩阵,不断深化品牌建设。通过实施“党务查房”“四级联系机制”(党委挂钩-党办联系-支部共建-党员结对联系机制)以及“五再工程”,渐进式推动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党员们融入基层治理,带动医疗服务水平提质,有效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市一院党委品牌建设也取得丰硕成果,多次在省、市评选中获奖,为医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在这里,党建是“发展动力”,助推市一院“四强”支部有力建设。2024年,市一院党委结合各科室专业特点,大力发展和助推“四强”支部建设,打造具有特色的党建品牌。急诊医学科党支部、消化道疾病诊疗中心党支部等纷纷亮出品牌,不仅提升了支部战斗力,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今年,市一院急诊医学科党支部荣获“全国临床科室标杆党支部”称号和惠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消化道疾病诊疗中心党支部、肿瘤诊疗中心党支部也获得了惠州市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在这里,党建是“服务标杆”,“党员先锋岗”已成为市一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领服务品质提升。党员医护人员主动延长看诊时段,设置导诊就医志愿者,为群众患者提供耐心引导。同时,通过“优质服务”主题培训、“优质护理”带头落实等措施,带动全院提升服务软实力。党员们的先锋模范,让医院服务品质更加卓越。

  党建引领之下,市一院各党支部以“三单工作法”深耕“志愿精神”,为群众提供常态化的义诊服务、送医下乡等志愿服务。医院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不断扩大医院文化的辐射力,实现党建、文化、医疗服务同频共振,向着一流人文医院稳步迈进。

  有“专业深度”

  学科深耕 筑梦惠州医学新高地

  16载春秋,市一院之所以能交出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其背后两大核心驱动力功不可没:人才培育与学科建设。

  “为进一步提升新质医疗服务力,我们一直在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引进更多的高端医疗人才和技术设备。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和技术手段,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精准的医疗服务。”市一院院长袁霞如是说。

  专业的技术人才是医疗技术能力提升的核心。市一院深刻认识到,只是从“输血”到“造血”还不够,还要“开门办医”,把各地的医学人才“请进来”,把全球先进的医疗技术引进来。为此,市一院还特别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加大引才力度。同时,市一院与广东医科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形成本-硕-博医学人才一条链培养体系,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医院还构建了完善的内部人才培养机制,为职工的职业发展规划、学历提升、学术交流等提供全方位支持,有效提升了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医院的学科建设和医疗服务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近三年来,市一院共引进博士以上学历8人,硕士研究生126人,为“人才兴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留住并激励人才,市一院还实施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包括提供考取编制机会、协助解决入户问题、根据引进人才配偶的综合情况提供就业岗位,以及协助解决子女入学问题等,确保人才能够安心工作,无后顾之忧。

  人才强基,学科强院。在学科建设上,市一院始终坚持“融合创新”,打破学科壁垒,全力推动“八大中心”建设,积极推广新技术、新项目。医院充分利用惠州地域优势与学科特色,优化学科布局,强化重点专科管理,完善手术质量规范管理体系,显著提升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以提升四级手术占比为核心目标,市一院通过“强布局”,系统推进学科建设,优化学科架构,重点发展骨科、甲状腺外科等外科体系,并构建“雁阵式”学科发展格局。同时,市一院坚持“破壁垒”,不断突破技术能力,提升四级手术及疑难病例诊治水平,注重微创技术的应用,以减轻患者痛苦。近年来,四级手术人次及手术率持续增长,彰显了医院在学科建设上的显著成效。

  其中,市一院“八大中心”建设成果斐然,脑病诊疗中心、骨科疾病诊疗中心、急救创伤中心、消化道疾病诊疗中心、精准医学中心、肿瘤诊疗中心等均在各自领域内取得了显著成绩,挽救了无数生命,为惠州百姓的健康提供了坚实保障。今年,肿瘤科、急诊医学科获批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这标志着市一院又有2个专科跻身省内高水平专科行列,更体现了包括肿瘤诊疗中心、急救创伤中心在内的“八大中心”实力稳步提升。

  此外,市一院还积极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在深化医疗卫生服务改革进程中,市一院强化信息化建设顶层规划,通过业务数据化建立临床需求导向的数据机制,严格把控四级手术管理及相关环节,用数据提升运营效率和管理能力。同时,推动应用智能化,实现远程会诊、互联网医院等“一站式服务”,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市一院还实施个性化绩效考核,对高难度手术设立专项激励,纳入科主任考核指标,激发技术创新动力,逐步实现医疗技术的高水平发展,以信息化建设为群众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有“人文温度”

  服务暖心 共绘医患和谐新画卷

  “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与患者心连心,一直是市一院医疗团队的真实写照,也是每位医务人员苦干实干的动力源泉。在这里,医疗服务不再仅仅是冰冷的技术堆砌,而是融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与温暖。

  “快!让一让!让一让!”2024年7月11日正午时分,市一院后勤部的刘班长怀中紧抱着一名孩童,飞奔在前往急诊抢救室的路上。这一幕发生在刘班长执行日常巡查职责的途中,他偶遇一位家长怀抱病重孩子,焦急地在医院内寻找急诊室的方向。孩子因高烧意识模糊,身体不断抽搐,情形万分紧急。

  刘班长见状,立刻采取行动,他迅速安抚了家长的紧张情绪,主动接过孩子,领着家长直奔急诊抢救室。在两人的紧密配合下,孩子被安全、高效地转移到了医护人员的手中。经过一系列紧急而有效的救治措施,孩子终于化险为夷,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事后,孩子的家人满怀感激之情,特意返回医院,向刘班长及所有参与救援的医护人员当面致谢。

  在市一院,这样的温暖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今年4月,市一院后勤保障部启动“三心工作法”提升服务质量工作方案,并结合实际建立了“三心”服务岗位工作制度、流程、考核及激励标准等工作机制,面向全体员工进行宣传教育培训。

  至今,市一院后勤部共收到患者的表扬信24封,以及其他形式的表扬多次。

  在市一院,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用心服务,就是要将患者的需求放在首位。细心,就是要关注每一个细节;耐心,就是要对待每一位患者都充满耐心和包容;同理心,更是要时刻设身处地站在患者及家属角度思考。

  以患者为中心,在市一院,人文关怀渗透到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在优化就医流程方面,市一院下了不少功夫。医院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业务数据化、应用智能化和绩效个性化。患者只需轻点指尖,即可在互联网医院平台上完成在线复诊、线上开药、配药到家等一系列操作,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同时,医院还推出了个性化服务,如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门诊抽血注射室自助贴管抽血系统等,让就医过程更加便捷高效。如市一院消化内镜中心,还特别推出了胃肠镜检查“零等待”服务,让患者当天就能完成检查,及时明确病情并接受针对性治疗,不仅缩短了患者的就医时间,更让他们感受到了医院的关怀与高效。

  除了便捷的医疗服务,市一院还注重提升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医院通过培训、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式,激励医护人员增强主动服务意识,用贴心、专业的态度关心患者,传递温暖与关怀。

  市一院还积极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将医疗服务延伸至患者家中。通过多点执业注册的护士上门服务,为患者提供了留置/更换胃管、尿管、吸痰护理、压疮护理等多项护理服务。这些服务不仅解决了患者就医不便的问题,更让他们在家中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护理。上门护士经验丰富、服务周到,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高度认可和赞扬。

  有“责任厚度”

  公益厚植 书写社会福祉新篇章

  民生福祉的温暖色彩,映射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公立医院,作为医疗卫生体系的基石,不仅承载着救死扶伤的基本职责,更肩负着推动社会福祉、促进健康公平的重要使命。市一院在专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亦不忘带动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通过深化医联体建设、开展多元化的公益活动,市一院不断探索和完善,致力于补齐基层医疗卫生短板,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与均衡布局,使发展的“底座”更实、“势能”更足。

  “感谢贵院心脏外科和麻醉科医护团队凭借精湛医术、高尚医德,成功将员工从死亡边缘拉回……”今年8月,市一院通过多学科协作,成功抢救了一名23岁主动脉夹层A型患者。患者从惠东二院转诊至其医联体单位市一院,经过心脏外科、麻醉科的紧密配合与专业治疗,历经数小时手术,最终生命得以延续。患者所属的中广核惠州核电有限公司为此特别送来了感谢信,高度赞扬了市一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在16年的发展历程中,市一院针对基层医院四级手术技术能力短板,通过医联体建设,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破题,与30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式的精准帮扶关系。常态下沉的专家中,以脊柱外科、胸外科、心脏外科为主,同时采取柔性合作的形式,开展泌尿外科、甲状腺外科、乳腺外科、妇科等多个专科合作,不断推动优质资源扩容下沉,对基层进行多维度的“传帮带”,从“输血”到“造血”,让百姓能够在家门口看好医,治好病。

  除了医疗技术的提升和急危重症的救治,市一院还积极履行应急救援的社会责任。医院成立了应急管理委员会,构建了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响应机制。通过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和流程,以及持续的院内培训和演练,医院不断提升员工的应急技能和整体应急能力。近年来,市一院的救援队伍在多次大型应急救援演练和实战任务中展现出出色的专业素养和应急能力,这离不开医院对应急救援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更离不开每一位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在公益项目的发起和参与上,市一院同样不遗余力。从“健康夜市”活动到肿瘤防治宣传周,医院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将健康知识和医疗服务送到市民身边。在“健康夜市”活动中,医院组织多个科室的专家团队,利用业余时间“摆摊设点”,为市民提供健康咨询、疾病诊断、用药指导等医疗服务。这种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做法,不仅增强了市民的健康意识,更让市民感受到了来自医院的温暖和关怀。

  此外,市一院还积极参与各类公益项目,关爱弱势群体健康。通过发起和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医院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责任,展现了医者大爱无疆的情怀,也让社会感受到了公立医院在推动社会福祉、促进健康公平方面的积极作用。

  16年,春秋更迭、世事纷繁,始终不变的,是市一院“以人为本,把温馨和关爱带给每一位病人”的服务承诺,是“做老百姓信任的医院”的不懈追求。

  悬壶济世勤耕耘,栉风沐雨花盛开。下一个16年,市一院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医疗服务水平和医护人才队伍建设,为患者提供更专业的健康服务,续写医者大爱新篇章,为健康惠州添砖加瓦。 (惠州日报记者伍磊 通讯员王运广 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