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预期+有效沟通,帮孩子全面成长
时间 : 2024-01-22 11:13:00   来源 : 惠州日报

期末成绩公布,聪明的家长这样做

正面预期+有效沟通,帮孩子全面成长

  随着期末成绩的公布,孩子的分数和排名引发了家长们的广泛关注,亲子间不可避免地要围绕成绩进行一番沟通。然而,绝大多数家长在处理孩子考试成绩这一问题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无论考试结果如何,家长应该怎样合理看待?如何处理才能给孩子积极的回应,以促进他们在未来学业上的进步与成长?记者邀请惠州中学心理老师李玥璇给家长们支支招。

  家长对成绩的看法很重要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实际上都在潜移默化地实施家庭教育。期末考试结束后与孩子的对话,便提供了一次绝佳的家庭教育机会。”李玥璇说,首先要认识到家长对孩子成绩的看法,会对孩子之后的学习行为乃至心理健康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著名校长李镇西曾强调,学校教育很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自2021年实施,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负责人,他们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负有责任。“只有当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肩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才能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全方位守护孩子健康成长。”李玥璇分享说,在心理学上,罗森塔尔效应则清晰地解释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评价为何能深刻影响孩子。

  罗森塔尔效应学起来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评价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这一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得名于发现者——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

  1966年,在一项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试验中,罗森塔尔选取橡树小学的学生进行测验,但测验的目的并非考察实际的知识或智力。他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给每个班的教师发了一份班上“最具备发展潜力学生”的名单。随后,罗森塔尔又叮嘱教师,不要把名单外传,只准他们自己知道,否则就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8个月后,成果出人意料:这些被预期会有优异表现的学生,真的在成绩与个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这项试验发现的核心在于老师对被选中学生的特殊关注和积极期望。它证实了当孩子们感觉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和正面预期时,他们会表现得更加自信,并且在很多方面做出超越常规的努力,实现了非凡的进步。

  罗森塔尔效应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孩子的成长轨迹受其父母和教师的期待所影响。简单地说,你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就可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正如俗语所言:“信则有,不信则无。”它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积极期待对个人潜力发挥的重要性。即使一个人的能力原本平平,积极的激励也能引导他迸发出最大潜力。

  罗森塔尔效应的要旨是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孩子们需要得到支持、鼓励与表扬,体验到心理上的满足和积极反馈。父母的期望、赞美和鼓励会极大地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期待和信任时,他们会更愿意去学习和尝试新事物,表现出更高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这种现象在许多研究中都得到了验证。

  面对成绩这些误区不能有

  李玥璇说,要发挥罗森塔尔效应并激发孩子的积极性,父母需要避开几个常见的教育误区。

  误区一:分数决定一切——认为学习一定要取得好成绩否则就没有意义。

  这种想法是对于学习的绝对化要求,认为分数是学习成功的唯一标准,否则就难以接受。事实上,在阶段性的练习中,胜败乃兵家常事,没有人能够获得永远的成功,也没有人会永远失败。可见,这种绝对化要求是不可能实现的。要知道学习中持续的努力和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误区二:一次决定未来——如果这次不行,就认为以后也不会成功。

  这是一种对学业成绩过分概括化的表现,也就是以偏概全。每一次练习都不能完全涵盖所学的所有知识,也不可能考查全部的知识和能力。一次考查结果仅仅代表着孩子对所考查的这部分知识的阶段性学习情况,并不代表他在其他方面不好,更不代表他的未来。

  这些沟通技巧很实用

  那具体怎么和孩子讲呢?李玥璇说,在与孩子的实际沟通上,家长们可以借鉴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倡的非暴力沟通方法。

  第一、重视客观陈述,淡化道德评判。例如,从“你这成绩实在是太让人失望了,你是不是一点儿也不在乎自己的前途”变成“我注意到这次考试你的成绩没有达到预期,是有什么困难或挑战吗”;从“考得这么差,你就不是学习的那块料”变成“这次考试结果不理想,但考试只是了解你在哪些地方可以提高的一种方式”;“老是打游戏,不好好读书,考差了吧,你就是自作自受”变成“我发现你最近花在游戏上的时间比较多,这可能会影响你的学习时间,导致考试没达到预期”。采用这种方式,可以避免给学生贴上限制性的标签,保持对孩子行为的客观看法,并提升沟通成效。

  第二、重视表达感受,增进共情能力。面对没考好的孩子时,家长可能会遇到各种失望、困扰或无奈的情绪。这些情绪若未能有效释放,可能会无形中妨碍与孩子的沟通。非暴力沟通强调以具体而明确的情绪词汇传达真实心境,例如,表达期望时使用“期待”“渴望”“欣喜”,表达不满时使用“失望”“遗憾”“忧虑”。比如,“我看到这个成绩时感到有些失望和担心,不是因为分数本身,而是担心你可能错过学习的某些关键点。可能你对这个成绩也感觉不满意。”

  第三、重视倾听提问,共建有效沟通。有时候耳朵比嘴巴更加重要。有效沟通建立于深刻理解他人之上。我们需要放下预设立场,专注并深入理解对方。正如马歇尔·卢森堡所述,倾听的艺术在于摒弃既定的观念和评断,全身心地感受对方。例如,一个学生考试考砸了心情很糟糕,家长在倾听和共情的过程中,没有给出一连串的建议,而是通过倾听和同理心为孩子提供了巨大的情感支持。有时,孩子更需要的是一个情感关怀和理解的空间,而非只是指令性建议。如果说孩子不愿意或者不知道怎么表达,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如“这次考试带给你什么感受?”“这次考试有什么困难或挑战吗?”“能和我分享你如何平衡游戏和学习吗?”“有哪些地方我们可以一起探讨?”通过这样的方式,家长不仅洞察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也拓展了解决问题的视野。这种亲子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教育策略,推进家庭教育的有效进行。

  “总之,家长应理性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能单纯追求分数而忽视孩子的整体发展。毕竟,与分数相比,孩子的全面成长才是最为关键的。”李玥璇说,也只有孩子真正成长了,成绩的提高才不再是难事。因为成绩与成长相比,成长永远是第一位的!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范文燕 通讯员袁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