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大小 :  小   中   大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县区推介 > 惠阳
惠阳:完善水利设施 夯实农业“耕”基
时间 : 2022-12-12 11:01:00   来源 : 惠州文明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建设好、管护好农田水利设施,就是夯实农业发展的“耕”基。日前,惠阳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到永湖镇、平潭镇,实地调研惠阳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整治情况。记者获悉,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开挖疏浚渠道300公里,衬砌渠道390公里,修筑渠系建筑物2100座,修筑机耕路150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达10.87万亩。今年,惠阳区持续开展冬修水利建设项目,已完成投资金额870万元;积极推动0.62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现已完成约60%的工程量,预计月底完成主体工程。

  加快推进2022年度0.62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

  在惠阳区各地高标准农田,一片片田地成方成块、开阔平整,一条条宽敞便利的机耕道和水渠纵横交错,宛如一条条“毛细血管”,持续不断地为周边农田输送养分。

  近年来,惠阳区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冬修水利、小型灌区、高效节水等项目实施,建成一批灌排水渠、泵站等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农田旁的灌溉沟渠。

  2012年至今,惠阳全区累计开挖疏浚渠道300公里,衬砌渠道390公里,修筑渠系建筑物2100座,修筑机耕路150公里,新增灌溉面积1.1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5万亩,新增除涝面积1.39万亩、改善除涝面积9.3万亩。全区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0.87万亩,充分发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效能,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今年,惠阳区秋粮播种面积51206亩,预计产量19179吨,较去年同比增长5.8%和7.7%。

  目前,惠阳区2022年冬修水利建设项目已完成投资金额870万元,正谋划2023年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为当前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提供有利保障。同时,加快推进2022年度0.62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现已完成约60%工程量。

  将落实好农田基础设施建后管护经费

  在永湖镇、平潭镇,人大代表们实地察看两地农田水利设施运行情况,详细了解农田灌溉、设施管护、日常使用以及管护人员配备等情况,听取有关单位关于农田水利建设和乡村振兴方面的情况汇报。

  调研期间,人大代表们发现,部分农田基础设施由于建设时间长,日常维护不到位,受机耕、水毁等因素影响,渠道出现破裂、坍塌、淤泥堆积、杂草丛生等问题,降低了输水效率。一些项目建设也破坏了原有农田设施,影响了整个农田灌排体系,打通农田基础设施灌排体系“最后一公里”工作有待加强。建议各地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协调联动,提前谋划部署、完善管护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农田水利设施旱能浇、涝能排、水能畜。

  “近年来干旱天气频发,要在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的同时,提升技术手段,科学调度好上下游水源,确保农业均衡发展。”惠阳区人大代表陈伟纯说。

人大代表们视察平潭镇新圩村水利设施。

  “要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落实好农田基础设施管护主体责任,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相关水利设施日常管护到位。”惠阳区人大代表曾国强说。

  接下来,惠阳区将建立健全建后管护机制,争取将农田基础设施建后管护经费列入区镇两级财政预算,落实好农田基础设施建后管护经费,确保损坏农田基础设施得到及时修复。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力延伸农田水利水网建设,让水库、山塘与农田渠道直接相通,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补齐农田水利设施短板,推进农村水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部署,确保农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落到实处。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许文昌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许文昌 黄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