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大小 :  小   中   大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梦夕阳美
“中国好人”董筱兰带领志愿者开展临终关怀
时间 : 2022-04-07 08:45:00   来源 : 惠州文明网

  “老人家已过了危险期,但呼吸还是很急促,他的手仍抓得很紧,这说明他还很恐惧,我们在做关怀时,还是要从消除他的心理恐惧入手……”4月5日,清明节,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沙田镇的惠州市微笑爱心扶老助学会志愿者之家暨董筱兰临终关怀志愿服务工作室里,身材瘦小、头发花白的董筱兰正给志愿者指导下一步的关怀重点。

  多少人曾私下问过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程,究竟愿意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谢幕”?每到清明时节,除了思念故去的亲人,缅怀逝去的先烈,也总容易勾起人们与生死的对望。死亡是很多人恐惧的问题,但却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如何减轻临终者的生理痛苦和心理恐惧,让每个生命有尊严地谢幕,同时让活着人的释怀,并从中能感悟到孝道?在惠州就有这样一支志愿者团队——惠州市微笑爱心扶老助学会,从2012年起,该队负责人董筱兰带着志愿者10年来开展“守护夕阳·临终关怀”志愿服务项目,让逝者走得安祥,让生者得以慰藉。

志愿者们商议临终关怀事宜。图片来源:惠州日报记者王建桥

  长者安详静度人生最后时光

  “爷爷,您不着急啊,看着我,您的儿女都好孝顺,他们现在都陪着您呢。”临终关怀志愿服务工作室病床前,董筱兰一只手抚摸着床上老人的额头,一只手握着老人的手,“您就在这里住,这里好。”病床上的老人86岁,10多天前从一家医院转过来。

  “当时我爸已经不省人事,医生都劝我们放弃了,董奶奶知道了,就叫我转过来进行临终关怀。”老人的儿子王文广是该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感谢董奶奶,还有大家的帮助,我觉得自己不孤单不害怕,父亲在这10多天里,状况都还平稳。”

  在惠州市微笑爱心扶老助学会志愿者之家暨董筱兰临终关怀志愿服务工作室,志愿者、受助家属一见到董筱兰,就亲切地称她为“董奶奶”。有些人甚至年纪比她还大,但在他们心里,董筱兰有着“奶奶级”的温暖。

临终关怀现场劝慰临终者及家属。图片来源:惠州日报记者王建桥

  在另一个房间,95岁的康爷爷面色红润,睡得很香,打起了呼噜,他已经在这里住了五六个月了。康爷爷的儿子康先生告诉记者,董奶奶和其他志愿者已经为他们服务1年多了,来这里之前,就有志愿者上门关怀,去年10月份父亲的情况突然转坏,就转来住到这里,没想到已经有五六个月了。“没收过我们一分钱,志愿者们很悉心地关怀照顾我们。”康先生夫妇受到感染,也加入了该团队,自发每天负责打扫卫生和做饭。

  让临终者“善终”也是守望生命

  2004年,董筱兰从湖南老家来到广东惠州,开启了她的志愿服务生涯。2006年,她牵头创建了惠州市老年志愿服务队,2010年成立惠州市微笑爱心扶老助学会并担任会长。2012年,董筱兰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开展起“守护夕阳·临终关怀”志愿服务项目,让生命有尊严地谢幕,帮助家属走出亲人离去的阴影和痛苦。

  说起开展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初衷,董筱兰说:“我儿子七八岁时突然有一天半夜醒来大哭,因为他同学的父亲过世了,孩子惧怕以后自己也要遭遇亲人过世的情况。虽然经过我的引导,但很多年来,他心里一直无法克服这个恐惧。”董筱兰来到惠州市老年大学后,也遇到了两位同学罹患癌症,大家都不知道如何面对这种痛苦。“每个人都会有那么一天,我们只有能够直面死亡的议题,才有可能思考怎样走得更好,如何活得更好。”董筱兰下决心要在“死亡”这个大课题面前做一些事。

  开弓没有回头箭。此后,董筱兰和团队里的其他志愿者不分严寒酷暑,不分昼夜,奔赴在“临终关怀”第一线,他们的身影出现在惠州各地和广东其他地方,甚至到湖南、贵州等地,不计报酬为逝者清洁、更衣,直到殡仪馆车辆运走逝者。

  在从事“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董筱兰发现,让临终者“善终”也是守望生命,临终的过程,绝大多数人需要一根“拐杖”,才能走得更平稳、更安详,而亲人、志愿者的临终关怀,就是这根“拐杖”。“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给予备受身体痛苦与心灵煎熬的人以关怀,使临终者不因过度恐惧死亡而丧失生命的尊严和降低生命的品质,同时也能给其家庭成员带去安慰。”董筱兰说。

董筱兰(右)悉心劝慰临终者老伴。图片来源:惠州日报记者王建桥

  践行孝道文化更好地认识生命理解死亡

  从事“临终关怀”,董筱兰用生命感动生命,一个人带动了一群人。她用善和爱感召着一位位市民走入这个团队,汪琼就是其中之一。

  “我最早参加了学会组织的亲子读书项目,从这个项目的受益者,变为学会的志愿者。2017年,偶然一次在董奶奶的带领下,我走入了临终关怀现场。”汪琼说,她目睹了董筱兰如何跟即将离去的患者轻声诉说,老人的亲友在床边没有大哭,而是跟随志愿者的节奏低唱,直至老人安详地离开世界。“逝者十分安详,和我之前见到的逝者恐惧面相完全不一样,从那时候起,我就坚定要做一名临终关怀的志愿者。”目前,汪琼已是该志愿服务队副会长,负责工作室日常事务。

  一些受助家属也会主动加入这个“临终关怀”团队,25岁的小玉就是其中一个。“我的爷爷一直受到董奶奶和其他志愿者的无私关怀和照顾。”受他们的感召,3个月前小玉辞职加入了该团队,已参加了两起临终关怀。“第一次的时候,我也忐忑不安、恐惧,在董奶奶和志愿者哥哥姐姐的带领下,慢慢放下了恐惧心理,因为你所害怕的他(她)正是别人牵挂的对象。”这两起临终关怀对象家庭的不同情况,也让她感受到了只有儿女孝顺、陪伴走过最后时光,逝者才能走得安详,生者也能更平静。

  “更重要的是在团队里,我领悟了孝道,母亲说我的眼睛里现在都有光。”小玉说,在开展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董筱兰擅长从孝道的角度来开解家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到被服务的家庭,让他们在接受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也学习了儒家文化中“孝悌”“忠信”“仁爱”等思想,并通过践行孝道文化,打开心结,更好地认识生命,理解死亡,调适悲伤情绪。

临终者得到关怀安慰。图片来源:惠州日报记者王建桥

  在多家医院建立临终关怀室提供志愿服务

  除了在惠阳有专门的工作室外,该志愿服务队10年来相继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本部及东院区)、博罗县人民医院等多处建立了临终关怀室,为有需要的临终病人提供零收费志愿服务。2015年至2021年12月,“守护夕阳·临终关怀”项目共开展临终关怀近700例,开展临终关怀志愿服务超过1300次,累计志愿服务时数7.2万小时。同时,开展志愿服务技能实操40余次,开展为期2天的临终(善终关怀)技能培训课程10余次。

  “我一个人做不了这么多的,也走不了这么远,能坚持到现在,这要得益于各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志愿者们的热心付出。”董筱兰说,沙田这个基地是一家爱心企业无偿提供的,这里的一砖一瓦全是志愿者自掏腰包筹建起来的,日常的生活开销以往都是由志愿者自己负责,去年开始有一家爱心企业每月捐助米油,大家凭着一份爱心,才使这个基地的志愿服务坚持下来。

  10多年来,董筱兰不仅带领志愿者开展了“守护夕阳·临终关怀”项目,还开展了敬老院探访、周末亲子兴趣技能活动、寒暑假少儿耕读活动、惠桥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站便民义诊、旧衣物回收等志愿服务项目。虽然已是65岁的年纪,她依然奔波在每一场志愿服务活动中,用自己的大爱,践行着心中的理想和追求。

  “每个人都会有那么一天,我们只有能够直面死亡的议题,才有可能思考怎样走得更好,如何活得更好。”

  “让临终者‘善终’也是守望生命,临终的过程,绝大多数人需要一根‘拐杖’,才能走得更平稳、更安详,而亲人、志愿者的临终关怀,就是这根‘拐杖’。”——董筱兰

  (惠州日报记者马海菊 通讯员纪曼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