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大小 :  小   中   大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惠人惠语
三新漫谈|莫让盲道变“忙”道
时间 : 2024-05-04 11:43:00   来源 : 惠州日报
  盲道是帮助视障人群行走使用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然而现实生活中,盲道被占现象屡见不鲜,视障人群因此常常遭遇行路难。
  盲道被侵占、视障人群行路难之痛,问题的症结在哪?该如何破局?
  (一)
  盲道已有200多年历史。世界上第一条盲道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由法国一位设计师设计,是方便盲人行走使用的一种路面。
  我国第一条盲道诞生于1991年的北京,面积1600平方米,当时就是为了方便海淀区橡胶五金厂200多名盲人职工上下班。在此之前,曾发生一起引起不小轰动的事故:因为没有人带路,也没有盲道“导航”,一位盲人按摩师在回家的路上,不小心掉进了正在开挖的污水井中,险些丧生。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如今盲道已成为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的一个必配项。一般凡有人行道,就配有盲道,但有目共睹的是,很少看到视障人群使用。是因为视障人群少吗?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盲人数量已超过1730万。根据惠州市残联最新统计数据,目前全市视力持证残疾人有4334人。
  路上几乎看不到视障人群,盲道基本常年闲置,市盲人协会主席曹洋给出答案:惠州有相当一部分视障人群平时之所以不出门,并非不愿意,而是不敢,其中主要原因之一便是盲道被占,担心出门行走会被磕到或绊倒。
  (二)
  去年底,惠州日报视频号“民生眼”栏目报道了市区江北一工地“围蔽占用盲道”问题,引发广泛关注,让“盲道被占”话题再一次进入公众视野。
  城市中,类似盲道被侵占现象屡见不鲜,被占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如盲道被机动车、非机动车占用,部分施工围挡侵占盲道,还有的设施直接建造在盲道上,加上店外营业、流动摊贩等“鸠占鹊巢”,各种乱象让盲道变“忙”道,影响了城市文明形象,也让视障人群出行难上加难。
  2023年9月市残联开展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77.71%的受访者认为“盲道被严重占用”,17.08%的受访者认为“盲道被部分占用”,只有5.21%的受访者认为“盲道未被占用”。
  对于视障人群而言,盲道是指引他们安全出行的“导航仪”“生命道”,也是他们融入社会、正常生活的重要桥梁,任何人、任何单位都不能违法占用。
  2023年9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无障碍设施的用途或者非法占用、损坏无障碍设施。”
  虽有法律规定,但盲道仍频繁被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盲道利用率低,导致一部分人认为盲道可有可无,于是侵占盲道成了常态;另一方面是很多人缺乏尊重盲道的意识,贪图方便,摆放车辆或占道经营等。此外,部分盲道设计不合理,导致盲道没有发挥该有的作用;相关部门缺乏监督和执法力度,对于占用盲道行为缺乏有效的处罚和惩戒。
  (三)
  盲道被占用,折射了城市文明的盲点。改变盲道被占用的现象,需要群策群力。
  首先,盲道要依法设置,定期维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标准,规划好、设计好、建设好盲道无障碍设施。提醒、倡导市民共同保护盲道,在铺设盲道的同时,还可以每隔一段距离喷涂“禁止占用”等标识,并定期维护。
  其次,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盲道频繁被占,很大因素在于违规成本很低。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负起监管责任,加强执法巡查,对恶意占用盲道等行为加大查处力度并予以曝光,制止不文明行为,从而实现不敢占、不能占、不愿占的良性循环。
  同时,要加大科普宣传和教育力度。相关职能部门要多种渠道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对视障群体关注度和盲道认识度,扫除认知上的“盲区”,增强市民杜绝占用盲道行为的自觉性。
  另外,也要善于利用科技的力量解决盲道问题。相关职能部门在建设盲道时可加大智能盲道设施,如盲人导航系统、电子导引盲道等智能配套的投入,为视障人群出行提供更多便利;也可利用智能监控等技术,实时监测盲道占用情况,发现占用问题第一时间处理,还视障人群一条畅通安全的盲道。
  但愿通过多管齐下,盲道不再被挤占,视障人群出行不再“有碍”。
  惠州日报记者骆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