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大小 :  小   中   大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长者服务
每个人都会变老,都可能面临生命的困顿……人到晚年该如何养老
时间 : 2023-10-23 09:08:00   来源 : 惠州文明网

  人到晚年,如何养老?对个人来说,这是道多选题,没有标准答案,幸福最重要。对政府和社会来说,这是道必答题,答案要顺应长者之需,适应时代之变。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惠州60岁以上人口60.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05%,属于轻型老龄化社会。但是,全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正在加快。根据《惠州市老龄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预计到2025年,全市60岁以上人口将增加到6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5%。按照联合国相关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20%,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养老,已成为当下和未来需要关注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让每个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惠州将交出怎样的答卷?

惠州一家养护院的护工陪老人出去散心。图片来源: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选择

  近九成老年人倾向居家和社区养老

  人到晚年,如何养老?对许多老人来说,这是一道多选题。

  “身体健康,能生活自理,肯定选择在家里啦。”69岁的李春花一直和儿子住在一起,儿子结婚成家,她就帮忙带孙子、做家务。前两年,她家所在的惠城区江南街道园岭社区建起了惠民综合服务中心,里面有专门的场所和社工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这让李春花感觉“晚年生活幸福指数大大提升了”。

  现在,李春花每天都要到这个“走路只要两三分钟”的服务中心“打卡”:先是在长者之家唱歌跳舞或者做做操,然后到健康之家做做理疗,和老友们聊聊天,中午若是不想煮饭,就在长者食堂解决,每份10~15元不等,政府补贴5元。

  既能和家人住在一起,又能享受社区的养老服务,这样的生活不仅李春花感觉“挺满足的”,也是许多老人所期盼的。

  2022年6月,市民政局依托全市70多个镇(街)“双百”社工站,组织开展全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近9成老年人倾向居家和社区养老,其中66.03%选择居家养老,17.51%选择社区居家养老,6.3%选择家门口嵌入式小微机构养老。“这符合中国社会传统观念,大部分老年人还是渴望家庭温情,希望享受天伦之乐。”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当然,居家养老也不仅只有与子女同住这个选项。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追求自由且健康状况良好、经济独立的老年人更喜欢“独居”。

  但是,“独居”并不意味着远离子女。同城甚至同社区居住分离模式,在满足老年人对于隐私和独立需求的同时,可以保障老年人及时获得照料。贝壳研究院发布的《2021社区居家养老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指出,有六成独居老人选择与子女住在同一城市,21.3%与子女住在同一社区。

  85岁的罗振坤有3个子女且都在惠州,但他和84岁的老伴选择自己住。“他们各有各的家庭,我也不想掺和太多,我们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争取不给他们增加负担。”罗振坤说:“有需要我会找他们过来,节日里大家聚聚,平日里相安无事就好。”

  与罗振坤的想法不同,84岁的张国玉选择住进养老院。2019年老伴走了不久,张国玉就搬到了之前看好的一家养老院,“这么多老人住在一起,可以一起打牌、唱歌、跳舞,多热闹啊,护理站还有人24小时值班,多有安全感呀。”

  88岁的吴瑞新也在一家医养结合的养护院里找到了安全感。5年前,她因患病到医院下属的养护院住了一段时间。本想着养好身体就回去,结果一住下来,吴瑞新就不想走了。“有什么事按一下床边的呼叫铃,就有人过来,有病有痛,也可以马上得到治疗,多好。”吴瑞新说。

  无论是居家还是搬进养老院,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从被动独居走向主动独居。《2021社区居家养老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指出,有65.5%的老年人选择独立居住,与子女同住比例逐渐下降,即使在80岁及以上高龄群体中,独立居住占比仍高达48%。

  实际上,无论出于何种选择,对许多老人来说,健康、平安、快乐,就是他们想要的幸福晚年生活。

  问题

  养老服务急需优化,专业人才缺乏

  解决养老问题,不仅是老人的个人问题,也是政府与社会共同的责任。让老人安度幸福晚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市民林先生的父亲年过七旬,前段时间因身体原因导致行动不便,日常生活需要有人照顾,可林先生夫妇上班路程较远,每天早出晚归,无法照料父亲。

  得知离家5公里左右有一间长者照护之家可以提供日间照料服务,林先生兴冲冲地去咨询,但如何接送却让双方都为难了。“我们出门比较早,时间不合适。”林先生说,长者照护之家人手不足,考虑接送途中的风险因素,不开展上门接送服务。

  经过深入沟通,双方最终达成共识:通过长者照护之家聘请一位护工,每日上门照料林先生的父亲半天,工作人员跟进服务情况。

  对居家养老的老人而言,子女不在身边时,社区就是他们的重要依靠。

  作为第五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惠州市积极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

  目前,全市已建成48个具备全日托养、日间照料、上门服务、协调指导村(社区)长者服务站等功能的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43个镇(街)。在村(社区)建成260个具备休闲娱乐、学习教育、生活照料、保健康复等功能的村(社区)长者服务站。

  硬件有了,如何运营好,让服务内容更好满足老人实际需求,也是个不小的考验。

  记者在惠东一家长者照护之家看到,里面营养餐厅、多功能活动室、康复理疗室、日间照料室、理发室一应俱全。但工作人员坦言,目前主要针对可以自理的老年人和散居的政府供养对象开展康体文娱、义诊义剪等服务,因为各种原因,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还没有实际开展,“比如助餐,老人希望能送餐上门,但机构人手有限,且村与村之间距离较远,目前还在探讨如何开展这类服务。”

  惠城区一家长者照护之家工作人员表示,项目采取以“场地换服务”的形式,即政府提供免费场地,机构开展一定数量的公益服务满足养老需求,但维持机构正常运转还需自筹资金。

  “我们结合机构的定位、老人的需求,开展了一些有偿便民服务,比如康复护理、陪诊陪护、家政服务等。”该工作人员说,如何平衡公益服务和有偿服务,科学合理设置养老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价格范围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社区养老服务需要完善优化,部分养老机构也面临入住率下滑、专业人才缺乏、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有32家养老机构,床位5855张,其中约86%为护理型床位,有2600多名老人入住,平均入住率45%左右。50%以上的空缺率,意味着养老机构无法获得更多的营业收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机构的发展,更难留住专业护理人员。

  护理人员是养老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瘫痪15年、入住养老机构9年的罗玉琴对此深有体会。9年时间,她换了好几家养老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护理服务不到位,导致她频频出现便秘、皮肤长疮腐烂、生病入院等情况。直到2年前换到了现在这家机构,得益于护理员的细心照顾,罗玉琴才过上了比较舒服的日子,“能遇到一个好的护理员,真不容易。”

  惠州市一家公办民营养老机构的负责人说,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大多是失能或半失能状态,护理工作强度大、要求高,除大量繁杂细碎的重复性工作之外,还需要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做好这份工作。但是目前护理员社会认可度低,薪酬水平普遍不高,在3000元到5000元之间,难以留住真正的专业人才。

  破题

  捕捉老年人服务需求,推进智慧养老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背景下,如何建设顺应这一趋势的保障和服务体系,优化服务供给,对全社会来说,这是一道开放题。

  “麻烦帮忙叫辆救护车,我很不舒服,想去医院。”10月6日早上,83岁的黄伯因为身体不适,通过“长者联”服务平台紧急联系120,很快被送到医院就医。

  住在惠城区芦洲镇的黄伯是一名五保老人,这段时间以来他的身体健康频出状况,这已经是他今年第3次通过平台呼叫120了,“幸好有这个,要不然我一个人都不知怎么去医院。”

  遇到生病、摔倒等突发情况时能第一时间找到人帮忙,这是居家养老特别是独居老人最需要的。“长者联”服务就是惠州解决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不足、推动智慧养老的一项探索。

  依托惠州市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通过配备的移动手机、电子手环、一键式紧急呼救设备等,老人可以与平台24小时值班的客服通话,由客服帮忙联系受理家政服务、预约挂号、紧急救援等事宜。目前,全市4000多户散居特困老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享受到了这一服务。

  在捕捉和回应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惠州智慧养老服务正在往整合养老服务资源方面升级。

  当前,“惠州市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正在推进。根据设计方案,平台将设置居家养老服务管理系统、社区照料服务管理系统、机构养老照护服务管理系统、智能化服务系统、呼叫中心、养老服务调度系统等,可面向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养老照护全流程业务管理,提供统一的养老服务热线和调度服务。

  保障老人的居家安全,不只依托网络,还有更加安全温馨的定制服务——家庭适老化改造。

  走进惠城区江北街道望江村的戴阿姨家,只见卫生间、卧室、客厅都安装了紧急呼叫按钮,配了助浴椅,床边安装了扶手,这一切是为戴阿姨半偏瘫的老伴设置的。“这些设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特别是紧急呼救按钮,我不在家时老头万一有啥情况,也可以及时联系社工得到帮助。”戴阿姨说。

  2020年以来,惠州积极推进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从室内行走便利、如厕洗澡安全、厨房操作方便、居家环境改善、智能安全监护等方面实施改造和配适,满足老人居家生活照料、起居行走、康复护理等需求。目前,全市已完成2698户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残疾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以居家“小改造”托起老人稳稳的幸福。

  拓宽养老服务范围,延伸医养服务触角

  构建完整的养老服务体系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必须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

  市区一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负责人黄丽丽建议,政府应出台一些居家养老试点扶持政策,如外地一些城市推出的长期护理险、家庭养老床位的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等政策,为失能人群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推动市场化居家养老服务更好地发展。

  “考虑到民营养老机构运营的压力,建议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鼓励养老机构发挥专业特长,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从事养老服务业9年多的刘伟华认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民营养老院既可以拓宽服务范围,也能让有需要的老人享受到专业的服务。

  对高龄老人来说,就医的需求相对较多。但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在乡村属于“稀缺资源”。惠州市一家医养结合养老院副院长张瑞常建议,相关部门可通过加强相关政策引导,支持鼓励多种经营模式,持续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将医养结合服务延伸到农村(社区),把老人最需要的医疗服务送到家门口。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还可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开展安宁疗护服务,让终末期的老人能够舒适、安详、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他山之石

  天津

  以“智慧+”让居家养老更安全

  2021年,天津市和平区实行全覆盖的应急呼叫服务,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只要有需要,都可以通过“无偿+低偿”的方式接入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享受免费的应急呼叫服务和低偿的其他居家养老服务。当身体出现不适时,老人只需按下一键呼叫报警器,平台可第一时间分派应急信息、出动应急队伍。

  此外,大数据平台通过居家养老应急呼叫、电气火灾智能预警等,成为老年人全方位的“大管家”,同时24小时全天候无公休的应急服务团队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包括意外摔倒搀扶、煤气报警检测、陪同就医、解决就餐、出行等方面的服务。

  南京

  将养老院“搬”回家

  2017年,南京在全国率先试点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家庭专业照料、远程监测等居家失能养老服务,相当于把养老机构的床位设在家里、把专业服务送到家里。

  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包括全天24小时动态掌握老人生理指标及活动情况、异常情况及时报警等。同时,为设立家庭养老床位的老年人提供助餐、保洁、代购、健康档案定期巡诊、医疗康复等“机构式”服务套餐,让老年人在家中就能享受到安全、便捷的专业服务。

  家庭养老床位可以有效降低老年人养老负担,家庭养老床位没有建设和租金成本,相较入住养老机构节省费用超过30%。家庭养老床位还有效促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使养老机构专业服务向居家延伸,医养资源向末端流动。

  记者手记

  让夕阳焕发更多光彩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2.8亿,占全国总人口19.8%,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中国有句古话“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体现了老人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何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幸福,我们必须从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不断增强老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不能少了老年人的幸福,政府要进一步发展普惠型养老和互助性养老,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扩大覆盖城乡、惠及全民、均衡合理、优质高效的养老服务供给。

  每个人都会变老,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生命的困顿。养老不仅是个人的事,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愿每一位老人都能被温柔以待,愿每一道夕阳都能焕发更多光彩。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戴建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马海菊 周智聪 骆国红)